14

MAY

2018

(接續 MIX 2018 創新設計年會心得:你就是沒有人!Day 1,若您尚未閱讀過,請先前往閱讀前一篇文章,兩篇精神是一貫的喔!)

AI 其實就在你身邊,擁抱 AI!

吳卓浩 / 創新工場 AI 工程院 VP

13.jpg

在我們還以爲 AI 離我們很遠時,其實 AI 早已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邊,從每天用的搜尋引擎、手機拍照與修圖、閱讀新聞、Netflix、Uber、網路購物⋯⋯等,其實都和 AI 智慧息息相關。

甚至早在 1998 年網路開始的年代,互聯網就已經展開第一波的 AI 應用浪潮(互聯網智能化),隨著第二波許多傳統產業的加入(商業智能化),到第三波時生活傢俱家電的應用更是和 AI 有著緊密合作(實體世界智能化),而第四波電動車等工業領域的應用(全自動智能化),更將透過 AI 將整個產值最大化。

14.jpg

然而隨著 AI 時代的來臨,相對的也對各行各業產生了無形的影響,從電話銷售員、會計、客服等服務型工作;到攝影師、化妝師、理髮師的創意型工作;以及律師、建築師、心理醫生這一類領導型工作,其實都有著被 AI 取代的機會,只是比例的多寡罷了,因此,我們更應該正視 AI 的崛起。

15.jpg

AI 是人 + 機器的分工合作,而不是全部依賴 AI!

陳宜秀 /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副教授

16.jpg

面對 AI 崛起之前,其實人就已經開始學習與機器互動。但隨著機器越來越「智慧」,人是否已經重新開始學習如何與機器互動?

CUI01.jpg

陳老師說:我們人是依據「意向」的理解而互動。打個比方,如果某個人問:「你知不知道現在幾點?」我們預期對方的回答是什麼?通常來說,除了「知道」,我們更多時候期望對方回答「現在 12 點」之類的確切時間,而非根據字面上只想單純了解「你是否知道」。甚至,其實我們的意圖是一種質問:「怎麼可以這麼晚回來」才是我們真正想傳達的。

這段分享,讓筆者之一想起去年參加 SXSW 時聽過的一個主題:Conversational UX Design,對話的使用者體驗設計。想想我們人類日常的對話:上下文中,有很多問題和回答在裡面,而且人類會話是很複雜的系統,非線性、超開放,五分鐘內講了很多主題,對機器來說很難做到。如何讓 AI 對話與人類真實對話的樣貌更接近?有幾個設計原則可參考:

  • 「說」也是種行動:人類的負面回應通常會有一點點停頓,正面的則會直接回覆。
  • 受話者中心設計:考量對方所知(根據過去的互動經驗累積資訊),機器提供受話者能理解的答案。也就是說,理解從互動中建立,根據脈絡,人可以從機器得到適宜的回應。
  • 最簡設計:沒問,別答。提供太多資訊給受話者,他們也記不住;特別當受話者僅用聽的時候,能夠記住的資訊比用看的更少。

 

回到 MIX 2018,上述談論的是從溝通互動來看,人與機器間能夠一定程度地理解對方。然而隨著 AI 技術短時間內突飛猛進,人其實對某些機器的自動化原理不甚理解。而 AI 在某些領域展現的強大能力,也讓人開始擔心自己被 AI 取代的可能,甚至質疑 AI 是否值得信任?從今年特斯拉的自駕車出車禍一事來看,到底是 AI 不值得信任,還是人本身的問題呢?

17.jpg

其實比較好的作法應該是人和機器分工合作,透過智能的機器,來增加人類的能力與效率。從人機互動(清楚地告訴我該怎麼用)到人自互動(幫我做複雜的事情,提早提供預警)再到人智互動(你得讓我信得過,我得準備相信你),達到「人 + 機器」合作思維的有效互動。

CUI02.jpg

孩子,你的童年不能等!

林亞玫 /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召集人

park01.jpg

社會實踐的分享中,「公園翻轉」是個我以為很陌生,卻相當有共鳴的主題。小時候,大家或多或少都會在學校、公園玩耍,裡頭座落各式各樣不同的遊樂設施,孩子們會自己從中學習如何玩耍,如何與別人玩耍。但兩位筆者皆非父母親,不知道原來現在的孩子,連要在有遊樂設施的公園玩耍都非常困難。

德國的牧師馬丁・尼莫拉寫了一首有名的詩〈起初他們⋯⋯〉,描述冷眼面對不義之事的不良後果。起初,林亞玫也不覺得公園的遊樂設施被拆除與她有什麼相關——直到她家附近的也準備拆除。別等沒有人能再為你抗議,自己就是那個「沒有人」;為他人發聲,也是為自己發聲!

park02.jpg

讓人佩服的是,為了要說服利害關係人,運用他們的「語言」來傳達理念。林亞玫的這兩張「長輩圖」太厲害,很少有演講可以讓筆者笑到流淚,也讓全場閱聽者掌聲如雷。

park03.jpg

他們的努力終於讓市府願意傾聽他們的心聲,也進而開始改變了大台北地區的幾個公園。但這只是起頭,公園該如何設計、什麼樣的遊樂設施才符合孩子的期望,其實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公園如何設計並不是大人的專利,孩子才是遊樂設施的使用者,我們何不聽聽孩子的心聲?

每一個人 vs 沒有人

時間序回到 AI 分享後的講者論壇上。有聽眾發問:「為什麼在台灣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 AI 應該怎麼做?為什麼台灣沒有公司沒有企業沒有人真正有做出好的 AI 應用?」Richard 代為回答:「為什麼沒有人做,因為你我就是那個『沒有人』,你可以跟我一樣,跳出來做沒有人要做的事。」

就像 MIX 2017 創新設計年會,Richard 在大會最後勉勵了在場所有人,UX 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而今年,更是鼓勵大家都應該勇敢做那一個「沒有人」,勇敢跳出來嘗試與創新。因為 UX 與創新,除了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外,更是讓台灣進步的一大動力啊!共勉之。

MIX2018.jpgMIX 2018。圖片出處:VIDE 看見創新設計

MIX2017.jpg MIX 2017。圖片出處:VIDE 看見創新設計

作者:Elan & 菲力普
部分圖片出處與文字引用:VIDE 看見創新設計

推薦閱讀:

 

歡迎透過電子郵件訂閱痞客邦 UX 實驗室,部落格會在每週一中午更新喔!


點擊訂閱後請至信箱收信,並確認訂閱完成。技術提供Feedio
痞客邦 UX
24 人追蹤

文章:50

人氣:14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