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SEP

2021

明天就是中秋節了,今年大家打算如何度過呢?

今年因為防疫的關係,伊麗莎沒有回南部過節。主要是因為伊麗莎住在相對風險較高的新埔,加上連假結束隔天一大早就有一場演講。

以往也不是每年都能回家過節,但今年卻格外悲傷,可能是因為由於疫情的緣故,已經有8個多月沒回家的緣故。

20210211_080516.jpg

↑圖說: 過年的祭拜,鮮花不可少)

近年來,由於教授韓文之故,常需要與同學分享韓國的歲時習俗,

同時,卻也深感我們的社會正在漸漸地遺失或拋棄我們的傳統,這點,讓我有點悲傷。

比如說屬於我們民俗的年節祭祀,現在年輕人已經越來越搞不懂,甚至,也覺得它是麻煩、不必要,不符合現代生活的事情。

但是如果聽老一輩的人說起祭祀,會有各種「眉角」。

例如,祭祀時,不使用玫瑰花或薔薇,因為通常這類帶刺的花朵是用來擋煞之用,據說用來祭祖可能會擋掉好運。又例如,台灣很講究某些水果不能祭拜,像是芭樂、番茄、楊桃、檸檬等。

像是七夕時的祭祀,需要準備「臉盆裝清水」「毛巾」「梳子」「鏡子」「胭脂水粉」,也需要準備花,供品需要準備麻油雞和油飯,還有需要在房間拜床母。

又或是清明時的祭祀,需要為先人準備衣服鞋襪;而初九拜天公,則需要準備「麻耮」和「四果茶」。此外,端午節要拜粽子,中秋需準備月餅來祭祀等...

祭祀,一直是屬於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先民的信仰,也是長久下來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20210211_080531.jpg

↑過年的祭拜,一定會有 粿!!! 還會分成祭拜祖先與神明~

 

當大家好奇韓國中秋節祭祀的供品,對於韓國祭祀時總是將水果的蒂頭削去感興趣時,是否也想過,韓國人甚至其他外國人也一樣好奇我們的祭祀文化,而我們,正逐漸在拋棄這些。屬於外國人眼中的台灣之美,就是這些專屬於我們,與眾不同的習俗。

unnamed.jpg

韓國中秋祭祀~

hqdefault.jpg

↑韓國的中秋祭祀,也是甚麼供品該放什麼位置都有規定

上學期,有幸上了台灣民間文學大師金榮華教授的課,教授給我們看了一些他遠赴中國採錄的一些歲時風俗,當然也說明這些風俗現在很難見到,所以需要有人將之紀錄與保存下來,也提及台灣有很多「無形文化財」,但很多時候,這些手藝隨著手藝人的離世而失傳,反觀韓國也是一樣,像伊麗莎主要研究的是韓國的「說話文學」,說話文學,其實就是靠著口耳相傳留下來的口傳文學,每次研讀著作時,都會記錄著這段故事是由誰在何地對何人進行採錄,都覺得他們真的很偉大,沒有這些人,這沒有這些文化留下來。

IMG_PITU_20200125_102112.jpg

隨處可見的廟宇閣樓,乘載的不只是信仰,更是文化。

我一直不是個熱愛過節的人,三節對我來說,就是放假回家和家人團聚。我也常叮對母親碎念,要她簡化祭祀物品與習慣。但近來,我經常反省,我們,都用屬於現代都會生活的眼光,去強迫父母「丟棄他們的信仰與生活」,以「自以為孝順的心」去訓誡父母應該「過好自己的生活!照顧自己身體健康」,聽起來,多麼冠冕堂皇又苛刻!

20210919_130548.jpg

附近的麵包店~~擺滿各式月餅..民眾可以自行挑選喜歡的口味裝盒

今年,我特別執著於「中秋節想吃一顆蛋黃酥」。月餅,是屬於台灣人對中秋節的情意,不論是送給重要的人,或是和家人分享。無關喜歡或不喜歡,這是屬於台灣的歲時風俗,這是我們應該極力保留的文化。

過年前大街小巷都是「炊粿」的人們,穿得紅通通喜洋洋,在貼上春聯的屋子內,拜年。曾經不喜歡過節的我,現在也試著在乎著「儀式感」,珍惜這屬於我們的驕傲。

歲時習俗,不是迷信也不是過時,而是屬於那個年代的重要生活與智慧結晶,或許並不是那麼符合忙碌的現代社會,但希望我們的後代子子孫孫,都能知道我們的歷史與文化。

而或者,也可以像韓國一樣,有年糕博物館,也有泡菜博物館…有各類的博物館可以讓孩子以及觀光客更懂台灣人的生活,這樣的話,校外教學除了故宮,就會有更多的地方能去,後輩們也會對這塊我們生活的土地,有更多的認同。

 

伊麗莎
8 人追蹤

文章:150

人氣:184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