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FEB
2019
常見皮膚外用藥不良反應與其因應方式
講到用藥不良反應其實不只民眾很在意
醫師也絕對不想刻意開藥讓患者用了不舒服
但凡事都有風險,用藥也是一樣
然而用藥風險其實很多都可以事先避免或減輕
臨床上卻常看到有些消費者因為不認識不了解
一旦用藥時出現了非預期的反應
也沒有跟醫師或藥師討論就自行停藥中斷
結果造成治療不完全而功虧一簣實在是很可惜
一般來說皮膚外用藥物不良反應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1. 非預期過敏反應
2. 藥物刺激反應
3. 藥物特殊反應
其中第一種是最難事先確認的
因為沒有使用前實在很難確知是否一定會造成過敏
即使詢問先前過敏史也很難確保新開立的藥物就沒事
雖然這部分到目前為止還無法100%預防避免
但只要能早點發現相關皮膚徵狀並加以確認治療
造成嚴重過敏不良反應的機會就可以大大降低
擔心的話也可以先行小範圍試用兩周以確定是否產生過敏
第二種反應在皮膚科外用藥物相當常見
尤其是痘痘或淡斑用藥常常初期使用都會造成如此狀況
像是皮膚乾燥緊繃(外用抗生素凝膠/液劑)
脫皮或刺激感(外用過氧化苯、A酸)
造成皮膚發紅(外用對苯二酚、A酸)
造成皮膚刺癢(外用果酸、水楊酸、杜鵑花酸)
發上以上狀況時只要適度調整使用劑型、劑量、頻率以及保養方式
刺激反應大多只是暫時的而且通常都會漸漸適應
此外用藥可以先局部小範圍使用幾天確認是否適用
使用頻率可以先從隔(兩)天一次開始
確定適用後再慢慢擴大範圍、增加使用部位及次數
同時間洗臉要改用非皂性清潔產品
洗臉溫度不要太高洗臉時間不要太久
洗臉後也可以輔助適合自己膚況的保濕產品
如此調整後通常刺激反應就會逐漸減緩改善
第三種反應比較特殊就像是有些藥品使用後
可能會造成皮膚發熱(如外用局部免疫調節劑)
可能會產生初期長痘痘(如外用水楊酸、A酸)
可能初期會發生明顯惡化期(如外用抗螨蟲藥)
可能會造成發紅反彈現象(如外用血管收縮劑)
可能會造成皮膚顏色改變(如外用強料類固醇與對苯二酚)
長期使用會造成皮膚變薄、發紅及血絲(如外用強效類固醇)
以上林林總總一大堆看似蠻嚇人的
但其實這些只要能事先提醒、用藥時謹慎注意
開藥醫師知道如何預防及緩解的話以上狀況都是可以處理的
最後還是提醒大家用藥有疑問時請儘快與藥師或醫師詢問
不建議隨意停藥或亂換藥或放棄治療甚至改用偏方
治療疾病時所有用藥都可以一帆風順當然很棒
但如果其中偶有發生波折或困難也不用太擔心
只要好好追蹤因應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想要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真的需要民眾與醫療人員一起來協力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