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FEB
2017
【臺北旅遊】臺北市公車 現在多了這些貼心的服務喔!你都知道嗎?
還記得國小的時候,零用錢大概就是幾個銅板,當時也還沒捷運(這樣會不會暴露年齡..XD),最喜歡就是看著公車站牌,再選擇一個想去的地方,搭乘公車並乘坐不同的路線去冒險。
總覺得離開一個區比如中山區到北投區,就是不同的世界了,車停了,看著每站人們上車下車,有老人有小孩有上班族也有學生;車開了,外面的風景緩緩移動。最後再選擇其中一站下去走走看看周遭的環境,也許可以多認識一條有趣的路名,也許能多發現一家美味的小吃,這...是我覺得能夠認識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
直到現在,長大了,捷運也通車了,也有了自己的摩托車可以來去自如,但是這個習慣始終沒有改變,只要一有時間就想在台北來趟沒有目的地的微旅行。
不過以前的公車站牌在馬路邊,總要猜測它何時到站,如果錯過了,都要等上好一陣子才能等到下一班,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公車在前面跑人在後面追的畫面XDD,有時看著都覺得危險。
現在的公車站牌很多都在公車專用道上,不再與車爭道,上下車相對安全很多,另外每一個智慧公車亭上方都會有跑馬燈顯示每一條路線的公車還有多久才會到站,可以準確抓緊上下車的時間,並且有景區提示的相關訊息,比如貓空纜車何時停駛..等,避免大家撲空。
還有愛心燈裝置,能按燈提醒司機有視障乘客準備候車,駕駛員會適時的引導視障乘客上下車,並帶領導盲犬到適當位置(這可不是捷運獨有的服務囉!)。
除了服務視障乘客之外,還有輪椅乘客上下車的斜板裝置,上車位置有固定的裝置和安全帶,在輪椅乘客區的平行視角也能看到公車路線圖,同時現在也有語音+LED報站名的裝置,讓大家不用辛苦地緊盯公車路線圖,也能知道何時該下車了XD。
如果有嬰兒車的乘客也不用擔心,現在也有車體跪傾裝置,讓大家方便將嬰兒車推上公車。至於老年或孩童有時從後門上下車會有視覺死角,所以以往才有還沒站穩公車就開走的狀況發生,現在很多公車的車內也都加裝了後照鏡,讓司機能夠更清楚乘客上車的狀況,降低事故的發生。
司機後方兩旁也設計成置物區,剛開始推行新公車時,總覺得這樣的規劃很傻,感覺會少載很多乘客,也少賺很多錢,等到自己某天拿了一堆東西準備搭公車,又擠得沒座位可坐時,才發現這的確是很人性化的設計。
下車付車費時也不再是只能付銅板,而是刷悠遊卡( 週五綠色運輸日還可以用悠遊卡刷卡紅利積點),公車的前後門都有刷卡機,讓大家不會老是要想方設法的擠到前面投幣。
還記得以前每次要下車時,如果坐在最後面都很緊張XDD,因為個頭較小,如果乘坐的路線人多的話,總要像摩西分紅海一樣,左推右擠到最前面付款,夏天時總要擠得一身汗。
這些便利的設施在臺北老是覺得是理所當然,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直到最近去了一趟澳門,在澳門搭公車,沒有智慧公車亭只能傻等,上了公車卻在途中發生司機擦撞計程車的狀況,大家都傻了司機也呆了只好默默地各自下車,繼續等下一班,還沒到目的地,卻要再付一次車錢。這如果是發生在臺北,司機會發段號證給乘客,再讓乘客去搭下一班車。
有時出國除了能看看其他國家優於臺灣的地方,也同樣會感受到臺灣擁有其他國家所沒有的貼心服務。
現在用智慧手機還能下載"台北好行"app,確切的掌握每一條公車路線,景區訊息,ubike所在地,計程車,藍色公路(搭船)..等相關內容,可以說只要有這個app搭配公車出遊,就能智慧便捷的旅行臺北,享受臺北市公車帶來的貼心舒適的服務囉!